。
面对柳如是的一手行书,陈燮再次深感羞愧。心中柳如是先感激陈燮一番,让她有一个机会做一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生活在烟花地挣扎。只有真的站在这个位置上,她才有机会去看这个国家面临的一切。通过官场的关系,柳如是能看见所有的邸报,一一验证了陈燮跟她说的那些道理。事实胜于雄辩!
柳如是现在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一版的编辑,顾继坤这个家伙,喜欢选送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空谈的稿子交上来。骂政府谁不会,不会骂政府,在明朝的文人圈子里就别想混下去。问题是,指出问题谁都会,明朝的很多问题都是明白的。关键是解决办法的问题。
为此,柳如是多次跟顾继坤和归庄兴讲,选稿子,一定要选一些带有处理问题意见的稿子。结果顾继坤顶了一句:亲君子,远小人,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天下事,在他们的眼睛里就这么简单,真的是这么简单么?在这个问题,柳如是与他们争辩了几次,闹的很不愉快。最后还是柳如是顾全大局,做出了一些让步,发了一两篇稿子。
陈燮在脑子里琢磨了一番,很快就给柳如是回信,大致意思就是,一定要坚持择稿的原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这个办法不是个好办法,但必须是一个有可操作性的东西。泛泛而谈,指点江山,除了卖嘴什么内容都没有的文字,一律不让步。这封信的这一段内容,要给顾继坤看。并且陈燮还告诫顾继坤“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何为知?知道其中道理和知道该怎么去做,才叫知。通过行动去验证知的正确性,这才叫行。有知有行,才叫知行合一。只知道提问题,不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叫知。”接着还很不客气的表示,“如择稿规则不能顺君之意,大可去休。”言下之意,规则是我定的,你不能接受,自可走人。最后陈燮对柳如是道:如无合适的稿子,大可以摘抄邸报,不求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