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起全部束之高阁。
中国因为有杨秋和资料机,早在30年代初就开始储备技术,到3010计划时正式列入国家最高科研项目。早期因为材料技术不足只能搞出构架,直到计算机出现,材料研究才加快。1938年底是中国航空业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恰逢英国急需轰炸机,所以杨秋用一千架轰炸机协议,交换到被誉为喷气金属的镍基和钴基合金,再综合经济危机时期从美法购买并自己完善海绵钛和粉末冶金技术后,最终发展出的钛合金和镍铬钛技术,最后还要加上去年金壁辉从德国换回的司克龙(铝锂合金),才终于英国试验后的第四天,完成800马力样机试车。
别看开局落后三天,但因技术储备尤其是材料技术的突破,加上欧洲陷入战争放缓脚步,从去年初到现在才二十二个月,功率就提高三倍多,还初步实现装机使用,一下子就拉开了差距。要说明的是,目前的航空材料,就算最顶级的,也没法彻底解决轮轴和叶片过热问题,所以这款发动机的故障间隔依然很短。
如果不是因为原来选定的同马力活塞发动机过热起火问题更严重,空军是不会选涡桨的。但技术人员冒着项目失败的危险使用涡桨后,却阴差阳错大幅提升了飞机性能。因为同马力涡桨发动机要比活塞发动机轻大约三分之一,这就等于给飞机减重,而且涡桨的高空性能更优。缺点是技术还没真正成熟,所以维护一架轰12需要后勤量,相当于三架轰7或七架轰五。
好在从选型结束到最后装备还要一年,所以空军已经集合全国发动机和材料技术专家,动员全国大学一起展开攻坚,希望在正式服役前再次提高发动机的寿命和马力。而且让杨秋真正满意的是,轰12和刚才见到的各类验证机测试机,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尤其是后掠翼、机尾应力等新技术所需的复杂计算,全由计算机完成的,实现工程设计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