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选修了德语,杨秋本身德语不错,所以三人都不需要翻译就能流利对话。
其实特劳恩人不错,在华时虽然不乏赚点小便宜,但比起那些鼻孔朝天英国人矜矜业业很多。从通气管交换后来的磺胺、船队交付,说服青岛要塞投降等等既帮了杨秋,又帮德国拿到急需的技术。尤其是磺胺和通气管技术帮了很大的忙,德军伤员的感染死亡率比历史上减少3成,潜艇击沉商船数量是平行世界的1.4倍!但德国的敌人实在是太强,尤其是暗暗资助的美国,更是将德国资源不足,纵深狭小的问题百倍放大,最终因为内忧外患才不得不签署耻辱的巴黎和约。
这也是杨秋抗拒第三帝国的原因。除非是美国不参战,否则即使中德携手也很难。毕竟苏俄纵深太广,德国缺乏海军后英美可以从容支持。历史上二战时美国才发挥出一半国力,要真全部爆发出来扶持苏联对抗中德,会很可怕。而且斯大林只要切断通往乌拉尔的铁路,几千公里寒区的补给和消耗就足以耗死百万军队。日本挡不住美国海军,最后就是缺乏海外基地,或许制造业能匹敌德美但绝不会比美国强大的中国自己出马,但登陆距离遥远航线危机重重,最终结果就是互拼消耗,即使胜利牺牲也会极大,何况获胜的概率很小。
好战略家的首选一定是用最小代价,获取付出后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欧战赌博是没办法,不赌就没机会了,但下次世界大战由于中国崛起至今局势不明,所以他决不能用千万年轻人的命来赌博。
特劳恩这些年也很关注杨秋和中国,尤其是中俄、中日和最近出现的苏门答腊油田危机都说明,中国正在杨秋的带领下左冲右突试图奠定国家地位。这样的路很难走,德国选择战争但失败了。而且他相信,中国最终也需要一场旷世大战,才能最终奠定所有事情。
双方心照不宣,都避开了敏感话题说起经历,连王正廷都看着特劳恩多次洗涤后发白的衣角暗暗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