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由于汉中至天水这段铁路还没修好,所以想要前往甘肃或新疆需要从这里换马车。当詹天佑起身后,眼尖的学生立刻认出这位赫赫有名的铁路部长,呼啦一下就把他围了起来。
“詹部长,前面的铁路还要多久能通车?”
“是啊,我们还想从这里直接坐过车去西北呢。”
“会很快的!国家已经调集全部力量来攻克这段天堑,没什么能挡住我们中华民族前进道路的!”
“好!啪啪。”
詹天佑的豪言惹来学生们的鼓掌,在车上反驳杨秋政策最厉害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他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非常有气派,介绍自己道:“鄙人胡适见过詹部长。”
胡适?詹天佑挑挑眉毛,想起这两年喧闹的新旧文化之争,问道:“你就是北京大学的胡适?”
“正是。”
詹天佑看了眼,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又在美国留学多年,让他不自觉生出亲近感,若不是火车上他屡次说杨秋政策有误,或许还要再高看几分。
胡适也第一次见到南京部长级人物,他早有心从政可始终不得门入,奈不住寂寞问了一句:“詹部长,我们在火车上的话您都听到了吧?能不能谈谈您的见解呢?”
“我的见解?呵呵。”詹天佑虽然身为部长,但却从来不干涉政治决定,这是他答应杨秋出任铁道部部长的承诺。何况他心中现在只有中华大铁路梦想,所以摇摇头指指前方:“前面会有你们的答案的。”
胡适等学生和年轻人不太懂,恰好此时来接詹天佑一行的军用卡车到了,他干脆让卡车把大家都带上,一路摇晃着向前宝鸡前进。
“少尉大哥,我们还有多久到宝鸡?”
一路上歌声不断的几个女学生颠簸得浑身难受,拉住带队的少尉询问还有多远。少尉哪见过这么多大城市里的女孩子,扭扭捏捏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