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我们自己要到何年马月?只要国富民强,再扩大十倍又有何惧?我们要做的是监管好他们,而不是闭关锁国。”
“要想监管谈何容易,这些洋人搞工业已有百年历史,造出来的东西也比我们好,犄角旮旯比我们熟悉,与其到时候头疼医头还不如不开放。”
“五万万国民的大国!岂能由着洋人继续讹诈?满清时洋人外资什么德行大家不知道吗?要说搞建设我们这些人都可以上,何必要求洋人来?所以开放外资实乃不智之举。”
“”
渐渐地,左边那群反对开放的年轻人占了上风,不少普通人都被他们的论调吸引,认为洋人都不是好东西,所以不该放外资进入国内,至少也是慢慢来还是那么大量。
一直在角落里的詹天佑听到这里,既欣慰又皱眉。欣慰的学生们都开始关注国家发展,皱眉的是很多人还没明白一些事情,思想还处满清末期不敢主动走出去迎接挑战的时代。
旁边的年轻助手也有些不服气,起身刚想帮那些国社学生几句,却被他拉了回来:“是什么人?”
“是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织的西北采风团。”助手愤愤不平:“部长您听听,简直是信口雌黄嘛,把我们民国当成满清相比了!没有外资注入,我们去那里引进设备。”
“呵呵。”詹天佑笑着摆摆手:“这种事何必去争,他们不是要去西北采风吗?去了就知道这个国家倒是什么样子了。”说完后喝了口水,不再管这种辩论,摊开图纸从包里随便拿出一个硬邦邦的白馒头,边吃边开始工作,问道:“海岸南线准备得怎么样了?”
詹天佑出门一般不会乘坐包厢,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挤在沙丁鱼罐头似的车厢。国家建设太需要钱了,铁路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坚持以身作则。但这样做也有麻烦,就是一路上都很吵杂,幸好左右座位上都是助手和工作人员,还有杨秋派来的警卫员,所以避